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股票名称: | 股票代码: | 分享时间:2017-08-23 09:12:55 |
研报栏目: 晨会早刊 | 研报类型: ![]() | 研报作者: 虞楠 |
研报出处: 海通证券 | 研报页数: 9 页 | 推荐评级: 无 |
研报大小: 792 KB | 分享者: yin****og | 我要报错 |
※重点报告推荐※
【宏观专题报告】用脚投票的选择——中国人口迁移跟踪
近两年,在城市环境、房价等问题的压力下,关于“逃离北上广”的讨论越来越多。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那么当今中国人口分布和迁移呈现着怎样的特征,人们是如何“用脚投票”?本文将进行分析。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趋势集中,增幅分化。发达地区的强大吸引力。从省级层面看,2010年以来全国常住人口增长呈现南高北低、西部略高的特征。从城市层面看,常住人口依然向一、二线城市集中。4个一线城市聚集了全国约5%的常住人口,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约16%,但近6年约15%的全国新增常住人口分布在一线城市,逾40%分布在二线城市。同级城市人口增幅分化。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最近三年常住人口的累计增幅比10-13年低了5%左右,而深圳和广州近三年的常住人口增幅继续高增。二线城市,中部地区人口增长较强。2010年以来,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增幅经历了由升到降再升的过程,但常住人口的加速增长仅发生在少数区域经济较强或者回流明显的城市,大多数三四线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依然缓慢。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三四线向一二线聚集。从户籍变化看,过去三年人口从东北和中西部往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迁入的趋势仍在。广东户籍人口增幅最多,而户籍人口迁出最多的主要是东北地区和中西部省份城市。从非户籍人口比重来看,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城市均为全国或区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大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包括4个一线城市,8个二线城市和8个三四城市。东南部往中西部回流?近几年部分中西部城市也的确出现了非户籍人口占比的回升,而广东和江苏的一些三四线城市的非户籍人口占比在较快下降。部分地区的确人口回流或流出减缓,但中西部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户籍人口外迁也在同时发生。
迁移背后的原因。经济增速下行,人口流动趋缓。同级城市人口增速分化、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速回升,而部分外出务工省市人口回流,均意味着人口迁移的趋势较之前几年出现了放缓和分化。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在15年迎来拐点,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4年的18.5%下降到16年的16.5%。人口流动放缓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增外出农民工数量大降。10年我国新增外出农民工800万人,但16年仅新增50万人。近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对应着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工的用工需求也显著下降。一线政策控人口,中部二线承接产业。一线城市的人口增幅放缓主要源于政策变化。通过收紧大城市的落户条件和拆除群租房,北京和上海确实抑制了流动人口的涌入。但在控制政策缓和的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人口则继续加速增长。一方面,热门二线城市往往也能提供不错的就业、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并且出台了宽松的落户和吸引人才政策。另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逐步从一线和东部沿海城市迁往中部二线城市,产业的转移也带来了就业人口的迁移。
用脚投票的选择。总结来说,人口迁移实际上是用脚投票的选择。人口集聚的背后其实是产业和资源的集聚,驱动人口流动最主要的因素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在这些方面大城市具有明显的优势。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都是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而从国内来看,尽管人口流动放缓,但大型城市无论常住人口增长,还是外来人口占比,都远高于三四线。因此,人口仍在向一二线城市以及部分区位、经济或政策优势明显的强三线城市集中,大部分三四线城市人口增速仍低。
(宏观经济研究团队姜超)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