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股票名称: | 股票代码: | 分享时间:2018-01-15 15:01:49 |
研报栏目: 投资策略 | 研报类型: ![]() | 研报作者: 叶倩瑜,刘凯 |
研报出处: 光大证券 | 研报页数: 15 页 | 推荐评级: 无 |
研报大小: 1,977 KB | 分享者: yu****6 | 我要报错 |
◆产品期限成机构投资者决策的关键因素。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1)资金期限已成为影响投资决策和市场信心的主要因素。http://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根据我们的观察,产品的退出已对投资机构造成实质性压力,而且这种压力有望持续至2018年上半年。对于面临退出压力的机构而言,新增头寸和投资项目的可能性非常小。对于没有资金期限限制的资金而言,调整手头持仓结构则是其主要策略。(2)指数呈V型走势或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认为在金融去杠杆、监管加强的背景下,一二级市场的风险偏好均出现了显著下降。2017年新三板市场的融资结构呈现出资金向大体量标的上迁移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即使下半年指数出现触底反弹也不会是全局性地反弹,个股分化的现象只会不断更加强化。
◆投资者关于此次市场改革的共识在增多,分歧在减少。投资者的资金期限决定了他们对此次市场改革的评价。新增资金持更为积极的态度,更愿意去探讨新三板市场最终的呈现形态;存量资金持相对保守的态度,依然认为降门槛和连续集合竞价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虽然对于依旧愿意在三板深耕的机构,特别是那些一级市场出身的机构而言,三板成为预备板也是未尝不可的一种选择。但是,结合台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经验,我们认为新三板最终的走向既不能也无法成为预备板。
◆根据我们同挂牌企业和机构投资者的广泛交流,发行的公开化、交易的公开化是吸引新三板优质企业回归的必经之路;而监管环境以及信息披露的A股化是重新梳理新三板投资者信心的必经之路。(1)本次三板的改革至少已迈出了交易公开化和监管强化的第一步,这对于吸引投资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创新层和基础层在监管强度、信息披露以及交易方式上进行差异化安排意味着过去两年三板挂牌企业“无门槛”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新三板场外市场的属性。我们认为此次新三板的改革实质上强化了其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市场的定位,并且构建了其作为一个场内市场所需具备的一些功能要素。
◆创新层改革的重要性尚未得到投资者充分认知。我们认为原因在于:(1)对于大部分一级市场的资金而言,由于资金期限很长,流动性管理的难度相对偏低,自下而上筛选标的来构建PRE-IPO和并购策略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2)对于2105年就进入新三板市场,以交易型套利的资金而言,新三板的发展进度大大低于预期。资金期限的错配让他们无暇顾及市场接下来有可能的演变路径。
◆我们认为此次创新层改革或有重要意义:(1)创新层的“信息搜寻成本”大幅降低,这是重新吸引交易型资金入场的前提条件。截止2018年1月10日,2017年融资总额超过1000万且股东人数超过50人的新三板挂牌企业仅有336家。(2)待上半年市场出清之后,创新层有望树立“标杆效应”,或加速优质企业的回归。我们认为,如果能将交易型资金的眼球重新聚拢于新三板优质企业,创新层的改革的初步成效也就达到了,或许也将成为部分IPO受阻的企业重新考虑的资本市场。
◆风险因素:经济下滑风险;交易制度运行不达预期等。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06-1866 举报邮箱:hbzixun@126.com